2024年,中国房地产市场如同一个复杂难解的谜题,在政府密集出台的救市政策下,依旧深陷长期调整的泥潭。 一系列旨在刺激市场的利好政策接踵而至:限购政策在绝大多数城市全面放开,银行将房贷利率下调至4%以内,首付比例也从30%降至20%,各地更是上调了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,试图以此鼓励刚需购房者入市。
然而,这些“暖风”并未奏效。2024年5月,百城二手住宅平均价格跌至14870元/平方米,创下连续25个月环比下跌的纪录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百城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数量已达100个,连续12个月超过90个城市,市场调整的趋势持续深化。
面对如此局面,“抓紧买房”还是“继续存款”成为摆在购房者面前的严峻抉择。 一部分人认为,在政策利好频出的当下,刚需家庭应抓住机会购房,以免未来房价上涨后悔莫及。而另一部分人则持谨慎态度,他们认为房地产市场长期调整的趋势已成定局,“继续存款”才是更为稳妥的选择。
实际上,四个关键现象已清晰地指明了答案:
展开剩余69%一、救市政策效果不彰: 尽管杭州、成都、西安、重庆等城市已全面取消限购,银行将首付比例降至历史低点20%,房贷利率也跌至谷底,但房地产市场只是短暂地出现成交量反弹,随即又迅速回归低迷状态。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:疫情冲击下,居民收入下降甚至失业,购房能力大幅削弱,难以支撑当前高房价;购房者更加理性,不再盲目冲动;房价持续下跌,炒房客纷纷撤离,市场调整不可避免。
二、房地产市场严重过剩: 住建部数据显示,中国现有6亿栋房屋,即使每栋住10人,也足以容纳60亿人口。此外,96%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套房产,41.5%的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房产。 这意味着,即使仅考虑存量房,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已严重过剩,更何况每年还有大量新建商品房涌入市场。
三、居民储蓄意愿增强,购房需求萎缩: 经历三年疫情后,居民的风险意识显著提高,储蓄意愿空前高涨。2024年一季度,居民存款新增8.56万亿元,人均新增存款6114元,这反映了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谨慎预期,抑制了高杠杆购房行为,导致买房需求持续萎缩。
四、保障房建设提速,市场需求分流: 2023年10月,《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》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将提供600万套保障房,平均每年120万套。此举旨在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,也将有效分流商品房市场需求,加速商品房市场去投机化、去泡沫化,最终回归居住属性。
综上所述,在房地产市场面临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,盲目“抓紧买房”的风险远大于“继续存款”的收益。 市场正在经历深刻变革,谨慎观望,理性决策,才是明智之举。
"
发布于:广东省红腾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